2023年9月22日,由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主办的“新时代青年论坛”第十期在廖凯原楼341教室举行。本期论坛主题为“‘第二个结合'的哲学基础与重大意义”,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的青年学者进行了主旨发言。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熙国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编辑部主任许宝友研究员主持论坛。
会议现场
许宝友主持
孙熙国致辞
孙熙国指出,“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第二个结合”的意义在于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思想的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种文化主体性的集中体现。继续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必须立足新时代新征程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正确处理好一和多、古和今、事和理、中和西、常和变的关系,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新的理论体系。
李海青发言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海青教授指出,“第二个结合”的提出表明,过去我们以传统文化比附马克思主义,已经发展为用传统文化来补充马克思主义,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达到了新的高度。推进“第二个结合”,既要把握二者内在契合的核心要素,又要审慎区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和糟粕成分,更要避免走向封闭僵化,以开放心态学习人类文明优秀成果。
周丹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研究》编辑部主任周丹研究员认为,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始终强调“仁”的突出地位,孔子构建了以“仁”为价值本体、以“礼”为社会秩序的人伦规范,宋明理学确立了统摄万物苍生的“仁本体论”。这一思想与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具有高度契合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成就的生动体现。
涂良川发言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涂良川教授认为,“第一个结合”切中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之旨、生存之需和时间之钥,“第二个结合”则要解决中华民族面临的文化之阻、民族之兴和未来之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深刻把握其现代性、民族性和文明性,推动文化生命的涵养、文化直觉的生成和文化主体的塑造,建构实现逻辑共频、情感共振、价值共性的哲学话语叙事。
黄志军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黄志军教授认为,近代以来东西文明冲突导致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遭遇危机,“第二个结合”恢复了中华民族自立自信的文化主体性。进一步强化我们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必须正确处理好主观与客观、普遍和特殊、自我和他者的内在关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肯定与否定的辩证法以及文化的实践性逻辑的方法论,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杨洪源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室副主任杨洪源研究员认为,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的重大意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地位,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之间的内在亲和性和彼此契合性;必须避免“古教条”“洋教条”“马教条”等形形色色的教条主义,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曹润青发言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中国哲学教研室副主任曹润青副教授指出,从发轫时的“满天星斗”到先秦的“大一统”再到宋明的“三教合一”,中华文明历史上经历了三次重大结合,每一次结合都是对政治形态的哲学论证,每一次结合都创造了文明的高峰。“第二个结合”是有史以来最复杂的一次结合,其目标在于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并创造代表人类普遍诉求的新的政治文明形态。
庄忠正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庄忠正副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世界性与民族性相统一的理论品格,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是二者能够充分结合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应当立足于现实的生活世界、变革传统思维方式,突出二者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构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自主知识体系,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吕明烜发言
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吕明烜副教授认为,“第二个结合”要求我们坚持“守正不守旧”的态度,守“正”必然要求固“本”,固“本”则必然要求“根”生,即不仅要保持自身的主体性,而且能够不断生发出新的东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和敢为天下先的无畏品格,为我们守正创新、返本开新,守护好中国传统文化主体和马克思主义主体提供了精神滋养。
吕存凯发言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吕存凯老师分析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演进,认为克服对君主制度的依赖、挖掘民众的政治主体性是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实践演变和理念推进的重要主题。十月革命之后,李大钊等中国共产党人在创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话语的过程中,使得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落实于具体的政治实践和革命建设过程,展现了“第二个结合”的现实逻辑。
董彪发言
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董彪研究员认为,“第二个结合”深入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相互成就的历史经验,展现了二者形神互构、体用互释和“矢”“的”统一的实践逻辑,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机理、精神意蕴和价值指向,进一步深化了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基本原则和内在规律的认识。
在讨论交流环节,与会嘉宾同参会师生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传播等问题展开讨论,进一步深化了对“第二个结合”的哲学基础与重大意义的研究。
原文链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举行“新时代青年论坛”第十讲“‘第二个结合’的哲学基础与重大意义”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