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陈理,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学术和编审委员会原主任。
摘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基本国情的伟大创造,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时代课题。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胸怀天下、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破除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唯一性,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论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时代课题,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确定了正确方向和科学指引。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对于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趋向,但实现现代化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正确认识中国国情,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首要问题,也是中国现代化的基本前提。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明确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并深刻指出:“中国的国情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两步走,先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现代化建设;决定了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不能简单照搬别国经验和模式。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立足中国基本国情明确指出,中国现代化的概念与西方现代化不同,并借用富有中国传统文化意味的“小康”概念来指代中国式的现代化,强调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和考虑的:一个是底子薄,一个是人口多、耕地少。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进一步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要想发展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立足国情、走自己的路。”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概括为五个方面: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这些特点,既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具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与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形成了鲜明差异,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总结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其中位列第一的重要历史经验。深刻揭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来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近代以来,为了改变中华民族悲惨屈辱的命运,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艰辛探索。刚开始时,不少人试图从西方寻求出路。在他们看来,西方国家是先进工业文明的标杆,近代以来中国逐渐走向衰落,主要是技不如人。洋务运动就试图“师夷长技以制夷”,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的洋枪洋炮、机器和科学技术,实现“自强”“求富”。但这些尝试和努力,无一例外都失败了。在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成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一方面,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毛泽东深刻指出:“一个不是贫弱的而是富强的中国,是和一个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独立的,不是半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中国,相联结的。”这就是说,要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必须首先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经过28年浴血奋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现代化建设、实现民族复兴扫清了主要障碍,创造了政治前提,开辟了广阔道路。
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及时把中国工业化提上重要日程。1953年,我们党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其核心内容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明确提出采取积极的工业化的政策,即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把重工业的基本建设作为制定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词中,毛泽东提出“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的宏伟目标。社会主义工业化正式写入这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序言和总纲,成为国家意志。周恩来在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把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四个方面作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工业国家的基本内涵。1964年,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周恩来进一步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四个现代化”的规范表述于此确定并沿用下来,成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共同奋斗目标和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艰苦努力,在不长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积累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邓小平一再强调,“我国当前压倒一切的任务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化建设”,“同心同德地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全国人民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并创造性地提出“三步走”战略作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现实路径。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时代强音,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奋力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一系列深刻复杂变化和中国发展进入新阶段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了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谋划和统一领导。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明确指出,“十三五”时期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时间节点高度契合,“十三五”规划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的规划,今后五年党和国家各项任务,归结起来就是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深入论述了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下大气力破解制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等重大问题,提出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等一系列新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能不能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
在党的十九大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战略安排。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我们要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行有机衔接,对“十四五”发展和2035年远景目标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并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刻论述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等重大问题,强调要把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落实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各方面,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党的领导当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抓住了中心工作这个牛鼻子,其他工作就可以更好展开。”在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壮举。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交融交汇的新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团结带领人民统揽“四个伟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成功驾驭中国巨轮穿过急流险滩,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伟大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唯心史观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根本不同,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充分肯定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把“坚持人民至上”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一百年来,推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一个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观,深刻回答了现代化建设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根本问题,充分调动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形成了历史发展的磅礴力量。
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共产党宣言》庄严宣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是为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在和平建设年代,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为了改变旧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使国家富强起来;在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样是为了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
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观,坚持发展依靠人民。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列宁指出:“把千百万劳动群众组织起来,这是革命最有利的条件,这是革命取得胜利的最深的泉源。”在革命战争年代,面对强大的敌人,毛泽东精辟地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充分肯定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他指出:“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以拉开中国改革大幕的农村改革为例,“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一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与各种政治力量反复较量中脱颖而出、取得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同人民群众风雨同舟、生死与共,赢得最广大人民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用辛勤汗水和智慧,把一个个不可能变为可能,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人间奇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充分证明,党的根基始终在人民、党的力量始终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就能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观,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崇高的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明确指出: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设想用大约50年到75年的时间,也就是用十个五年计划到十五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强调我们的目标是要使我国比现在大为发展,大为富、大为强,明确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并积极探索如何实现“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邓小平把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和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强调“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实现共同富裕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明确把新时代定位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举措,作出重要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他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谋划“十三五”规划时,着眼于“十三五”时期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点契合,把共同富裕问题作为一个突出重点,不仅明确提出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还明确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要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更大决心、更精准思路、更有力措施,采取超常举措,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对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他指出,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他全面深刻论述了共享发展理念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全民共享;二是全面共享;三是共建共享;四是渐进共享。一句话,全民共享强调的是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谋划“十四五”规划时,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并提出一系列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四五”规划建议说明中,专门谈到关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问题,强调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在“十四五”时期重点任务中明确提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明确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并提出一系列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这是从党的根本宗旨的高度,对新发展理念的核心和实质、对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观的深刻阐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正确方向。
四、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走自己的路,是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是我们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能不能找到一条正确道路,对于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至关紧要。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了长期不懈的艰辛探索,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使古老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把“坚持中国道路”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走出了正确道路是根本原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近代以来,为了改变中华民族悲惨屈辱的命运,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艰辛探索和顽强抗争。诸多主义、主张和方案曾轮番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前途和命运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在比较中毅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找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正确道路。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创造性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科学回答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进一步提出要以苏为鉴,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响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口号,成功开辟出一条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道路。邓小平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共产党人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的实际出发,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科学指引,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根本遵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的突破性进展,胜利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进行现代化建设,不可避免地会面临道路和模式的选择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一百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艰辛探索,成功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现代化成功的原因有很多,根本的一条是找到了适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五、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坚持胸怀天下、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离不开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实现现代化也必将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现代化格局。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现代化顽强奋斗,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把一个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发展成为全面小康、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中国,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而且深刻改变了世界经济版图和世界政治格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把“坚持胸怀天下”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把“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一个方面的重大历史意义。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出发,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以自强不息的奋斗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坚持胸怀天下,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共产党宣言》中科学阐明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并从资本主义生产对世界市场开拓的趋势出发,科学预见物质生产和精神文化生产的世界普遍性趋势,提出无产阶级要获得彻底解放必须解放全人类的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中始终以宽广的胸怀和眼光来认识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与人类进步事业的关系。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明确指出,在帝国主义存在的时代,任何国家的真正的人民革命都离不开相互支持和援助,强调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新中国成立后,尽管我国经济建设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刚刚起步,但毛泽东明确提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并把援助正在争取解放的人民的斗争作为我们应尽的国际主义义务。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在谋划中国式现代化“三步走”战略宏伟蓝图时,总是把中国发展同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联系起来。他强调,“如果在本世纪末,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实现翻两番,达到一万亿美元,中国就可以对人类作出更多一点贡献。如果再花五十年时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那末我们这个国家对人类的贡献就更大一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进一步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梦想统一起来,把中国实现现代化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统一起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既开宗明义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又郑重宣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中国共产党既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又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将中国自身发展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相统一的世界胸怀和大国担当,是中国要对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集中体现。
坚持胸怀天下,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对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深刻把握。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懈奋斗和创造的“四个伟大成就”,是人类进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刻改变中国的同时,也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成为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成的重要因素和重要标志,并将很大程度决定这个大变局的未来走向。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今天的中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202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元,约占全球的19%,是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今天的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名副其实的第一引擎,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多年超过30%。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这个历史定位,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赋予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新的时代内涵。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大幅提升,今天中国同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已变得空前紧密,中国对世界的依靠、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在不断加深,世界对中国的依靠、对中国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新时代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胸怀天下,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实现共同发展。
坚持胸怀天下,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把握。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推进中国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进程中,始终顺应历史潮流,坚持在世界大局和时代潮流中把握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前进方向,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这是中国共产党赢得历史主动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国现代化得以成功、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重要原因。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是适应时代发展大势的产物。毛泽东指出:“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洞察时代潮流,牢牢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深刻把握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发扬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深刻把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世界潮流,更加自觉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中国发展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统一起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把胸怀两个大局作为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他指出,中国确定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国内外方针政策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将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同时处理好同外部世界的关系。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另一方面,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深刻而宏阔的时代之变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全球性问题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各国需要通力合作,合作共赢是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以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深入思考“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创造性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理解和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也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充满生机活力,越走越宽广,将更好发展自身、造福世界。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