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

孙蚌珠 || 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研讨”之六)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一系列重要讲话中,系统深刻地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了以多学科学术研究服务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事业,2023年5月,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主办了北京大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多方面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本期先行刊发徐显明、钱乘旦、陈学明、罗方述、桑玉成、孙蚌珠、冯仕政7位与会学者的学术见解,以飨读者。

1.png

作  者:孙蚌珠,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

党的二十大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九个本质要求”,高质量发展是其中之一,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一是从理论上说,高质量发展是社会发展规律也是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其中生产力是决定性力量。社会主义优越性归根到底体现在其生产力比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得更快更好,并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二是从历史来看,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逻辑的必然要求。经济发展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要行稳致远,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多数经历了高速增长但没能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都没有实现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几十年的高速增长。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些变化要求我国经济发展必须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只有这样,我国经济才能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三是就现实情况而言,高质量发展是由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的。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解决的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的问题,为了适应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经济发展必须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同时,由于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充满着不确定性,高质量发展是统筹安全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准确把握、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高质量发展不是空洞的口号,有其科学内涵和现实要求。它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一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首先是发展。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没有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要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增进民生福祉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发展必须以一定的量的增长为基础,但发展不是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要着力于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有机统一,在质的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二是高质量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如果不能让人民群众得到实际利益,不能推进实现共同富裕,发展就失去了意义。三是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经济发展手段和经济发展目的有机统一、相互促进。一方面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从而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创造创新活力,促进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创造更多的有效需求,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新发展理念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就是要通过创新发展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激发社会活力;通过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增强发展整体性;通过绿色发展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开放发展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以扩大开放推进改革发展;通过共享发展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充分表明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高质量发展特征更加明显。这为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结合当前经济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是要把人民幸福安康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供给侧,因此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提高供给质量,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中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还必须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建立和完善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二是要加快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统筹安全与发展、把握主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扩大内需要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畅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三是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构建和完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四是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共同富裕,都必须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最主要的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主要是贯彻落实区域协调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发展的空间布局,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畅通国内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必然要求,要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相关经济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同时,深入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

原文链接:孙蚌珠 || 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研讨”之六)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