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科研动态

科研动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举行“新时代青年论坛”第十三讲“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

2024年6月14日下午,由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主办的“新时代青年论坛”第十三讲“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在北京大学陈守仁国际研究中心中馆举行。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韩毓海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来斌教授作主旨报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青年学者围绕论坛主题作交流发言。论坛由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助理尹俊研究员主持。

图片

会议现场

图片

韩毓海致辞

韩毓海介绍了“新时代青年论坛”的创办宗旨和发展历程,并对受邀参与这次论坛的专家和青年学者表示欢迎和感谢。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党在奋斗过程中探索出来的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创举,是需要认真学习、研究的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图片

孙来斌作主旨报告

图片

尹俊主持

在主旨报告环节,孙来斌围绕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之问与时代答案作专题讲授。他指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现代化道路提出过若干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其中,马克思关于非资本主义道路是否可能之问,强调必须根据历史环境来讨论问题,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发展道路问题的思想先河。列宁关于先革命后建设的文明新路何以可行之问,深刻反思了十月革命道路的现实性,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发展道路问题的开创性实践。恽代英关于“中国可以不工业化乎” 之问,深刻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路向问题,体现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深刻思考。巴兰关于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何难以实现现代化之问,代表了当代国外左翼思想家对不发达问题的独特思考,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道路选择具有重要的镜鉴意义。中国式现代化对历史之问作出了崭新的时代回答,破除了现代化问题上的西方中心论,塑造了崭新的现代性,昭示了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创造性贡献。孙来斌提出了一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包括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构建问题、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观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若干重大关系,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等。

在交流发言环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厚羿教授讨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从“中国式”和“现代化”两个方面来看,前者强调中国的特殊性,与美国、西欧、北欧、东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相比,在实现时间、方式和目标上都有所不同,不能做价值层面的简单比较;后者强调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关系,在现代化进程中不能陷入文化保守主义的陷阱之中。现代化除了有共识性标准之外,在治理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等方面都有自身独立诠释和表达的空间。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过程中,要克服阻碍经济现代化的中等收入陷阱,以及抵制弱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虚无主义错误观点。

图片

发言学者从左至右、从上至下:李厚羿、司晓静、孙洁民、张当、张留财、夏少光、耿仁杰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司晓静副教授讨论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问题。她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及其分配原则的讨论,对我们当前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方法启示:其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其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为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制度性保障;其三,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而不是平均富裕。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洁民助理教授讨论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问题。他指出,在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体系下,要想实现科技现代化,必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深刻的现实背景和理论逻辑。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决定因素,只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物质技术基础。不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就无法摆脱国际剥削。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果没有科技自立自强,是无法实现独立自主的现代化的;没有政治独立自主,科技自立自强和经济独立自主也无从谈起。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当讲师讨论了中国式现代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贡献。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和九个方面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发展,更是政治、文化、社会、文明的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在基本原则的内容上推进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既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超越,也克服了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不足之处。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留财讲师讨论了西方现代化进程中不同流派对现代化所持的不同态度。他认为,可将对待现代性的极端立场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完全否定传统的极端现代主义、完全拒斥现代的浪漫主义、保守的社会主义和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等几种样态。马克思、恩格斯对形形色色的质疑和否定现代性的观点进行了回应,并给予不同程度的批判。在新时代条件下,厘清和矫正现代化理论中存在的误区,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夏少光助理教授讨论了中国式现代化对新殖民主义陷阱的跨越问题。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既是推翻旧殖民主义秩序的中流砥柱,也是前瞻预见、有力破解新殖民主义陷阱的先锋。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政治战略,注重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追求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确保国家主权独立前提下逐步有序地对外开放,在国际主义原则下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反帝反殖民主义战线。这使中国既避免掉入“拉美陷阱”,也超越了“亚洲四小龙”式片面的、依附性的现代化道路,为国家的独立持久发展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

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耿仁杰助理教授讨论了如何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规律性认识的问题。他指出,理论创新的基本前提是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同样离不开对事物规律性认识的深化理解和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超越了西方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同样也超越了苏联、东欧曾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而言具有原创性贡献,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价值。

与会嘉宾同参会师生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六观”、理论逻辑、建设标准等问题展开热烈交流研讨,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内涵与实践问题的认识。

图片

合影

原文链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举行“新时代青年论坛”第十三讲“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