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和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创新为基础的重大理论创新,引发国内外普遍热议、学界高度关注。把握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导向,对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围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价值、科学内涵、实践路径等重要论域,本报邀请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王浦劬教授和刘舒杨、刘蓝予、尹俊研究员,深入探讨新质生产力的中国话语表达逻辑与实践发展趋势。
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科学内涵
《中国社会科学报》:新质生产力意味着生产力质的跃迁,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
王浦劬: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以来,又多次在党和中央的工作会议中针对新质生产力发表重要讲话。这些重要论述,从“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到“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再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展现了党中央对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判断和系统认识。新质生产力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内容,实现了新时代生产力“中国话语”的升华,展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新的重大丰富和发展。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重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深入领会中国经济学的“术语的革命”重大意义,全面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深邃理论境界。
尹俊: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体现了科学的理论逻辑。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发展的高级形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不仅创新发展了传统生产力的内涵,赋予了生产力要素新的规定,还发展了新型的生产关系。本质上而言,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革命性、整体性、根本性提升,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作为新质生产力构成要素的劳动者,不再是以简单重复劳动为主的普通劳动者,而是需要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伴随着原创性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作为新质生产力构成要素的劳动资料也在发生变化。旧的落后的生产工具逐渐被新的先进的生产工具所代替,越来越多的新型生产工具将产生。因此,作为新质生产力构成要素的劳动对象,其范围不断扩大,不仅包括传统的自然界物质,而且包括数据等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非物质形态。此外,新质生产力还发展了新型的生产关系,生产要素的结合方式不断创新,新的管理模式、新的体制机制等不断涌现,共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相较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具有哪些独特优势和关键属性?
刘舒杨: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新质生产力的突出特征。应充分认识到,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新型生产力。不同于依赖人力、畜力以及初步机械化生产工具的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高新技术为核心,依托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高科技手段,实现了社会生产能力的大幅度跃迁,使人类改造自然的手段与方式有了明显进步。因此,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时,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始终强调科技创新在发展中的引领地位。
同时,新质生产力还是着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高效能生产力。不同于依靠高资源投入和高能源消耗的传统生产力,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新质生产力,关键在质优,要以“新”促“质”,通过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传统产业升级转型,探索出一条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高效能发展路径。总体而言,新质生产力在发展动力、发展形态、发展理念上均与传统生产力有着质的差别,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
刘蓝予:生产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重要区别之一就在于,新质生产力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通过生产要素组织创新所形成的生产力,而是一种更加突出强调科技创新、模式培育、场景拓展、产业协同、数字赋能、生态保护的生产力。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背景下,围绕“量的增长”的传统生产力,难以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所带来的新形势、新变化和新挑战,难以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而在“两个大局”的历史背景下,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下,强调“质的提升”的新质生产力,具有高效率、高效益、高效能的基本属性,是新发展理念在新时代生产力发展上的实践表达。对于由富变强的中国而言,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促进生产力发展跃迁,才能在与发达国家的前沿竞争中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中国社会科学报》: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作为具有开拓性和原创性新概念的重要意义?
王浦劬: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以新理论反映新实践,彰显了新时代理论创新与实践创造的重要特征。“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深刻的实践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在理论建构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鲜明体现了突出的系统性、全面性和针对性的理论特质,既有针对性地研究新问题、新领域,又提前规划、总体设计,以理论认识推动实践进步。
探索完善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架构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不仅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等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同时需要理工科群策群力,因此,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和交流至关重要。此外,在当前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生产力概念的发展已经无法完全涵盖新兴产业和新技术的发展需求,进一步完善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框架需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尹俊: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新质生产力既是对我国经济建设规律的深刻总结,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突出表达了历史阐释逻辑与现实发展逻辑的有机结合。
从历史角度来看,纵观中国经济建设的历史进程,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体现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和我国经济建设规律的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每一次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都伴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进入新时代,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革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源泉。同时,面对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现实挑战,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新质生产力应运而生。实践表明,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是发展方式、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将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从现实角度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但是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比如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发展“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生产和生活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压力大等。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的深刻把握,是应对挑战、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实践进一步说明,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形成新的产业、新的模式、新的动能,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新质生产力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载体,通过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动能转换,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加快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通过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有效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成为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和突破口。
切实探索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目前培育和发展阶段,如何有效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
王浦劬: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是一篇大文章,更是我们必须回答好的一道必答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这充分说明,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部署涉及领域宽、范围广,有许多新情况需要研究、许多新问题需要解决,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条件和资源,认真谋划、扎实推进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发展。探索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要充分结合我国现有的发展优势和发展基础,才能夯实原有基础,探索发展新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积极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充分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价值导向,锚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导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力量。
刘舒杨: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禀赋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人口红利逐步减弱,自然资源、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因素都对经济发展形成了硬约束,依靠资源投入支撑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已到极限。基于此,着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然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效率特征。经济发展的动力也从主要依靠资源投入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依托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这样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聚焦提升效能,而不是“一刀切”地放弃所有传统产业,需要通过加大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以高效能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
刘蓝予:结合王浦劬教授提出的应着重考虑的诸多方面,我认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突出几个实践导向:第一,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第二,以现代产业体系为依托;第三,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
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已成为构成社会生产力最重要的基础条件。因此,深刻总结好我国过去发展高精尖技术的宝贵经验尤为重要,特别是要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新型**制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上的效能优势,以创新链安全支撑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抢占科技战略制高点,有利于以科技创新高水平自立自强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前沿技术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发展动能,丰富的应用场景则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应用场景的落地离不开现代产业体系作为现实依托。新质生产力作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新模式,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现代规模产业和生产场景,通过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畅通全国大循环,强化地区间、产业间、不同所有制经济之间的协同合作,以充满活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中国社会科学报》:面向未来,如何以新质生产力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刘舒杨: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而且是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先进生产力,为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推动力和支撑力。不同于传统生产力效率至上的发展理念,新质生产力以创新、协调、绿色、发展、共享为引领,是更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其一,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驱动,实现生产要素、生产方式、技术水平、发展模式等全方位升级转型。其二,新质生产力具有产业协同、多方联动的组织形态,既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也促进产业协同与区域协同,实现发展的协调性。其三,新质生产力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不同于传统生产力的粗放型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绿色、低碳作为发展的基本形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同时,充分发挥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的作用,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促使全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其四,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其五,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整合社会资源,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实现社会发展成果的人民共享。
原文链接: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的新发展 ——访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王浦劬、刘舒杨、刘蓝予、尹俊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