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科研动态

科研动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举行“新时代论坛”第十二讲:国家治理指数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

12月26日,由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主办的“新时代论坛”第十二讲在北京大学陈守仁国际研究中心中馆举行。本期论坛主题为“国家治理指数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来自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期刊的专家学者参与会议并发言。《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编辑部主任许宝友主持会议。

1.jpg

会议现场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政治经济学长聘副教授、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席天扬围绕国家治理指数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行主旨发言,他提出一种全新的治理指数方案,旨在更全面、更准确地衡量各国治理水平,推动全球发展。这一方案强调发展中国家的主体性、人民的主体性和治理绩效本位三大原则,为全球治理评估提供了新思路。

22.jpg

席天扬作主旨发言

席天扬认为,目前西方的治理指数主要从OECD国家视角出发,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的特性和需求。因此,新的治理指数方案应充分认识和尊重发展中国家的特性,识别发展中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问题,并突出人民的主体性,把民众对发展和治理的真实感受作为治理指数的主要信息来源。他指出,大量的基于民众的问卷调查和直观评价数据对衡量治理水平非常重要。此外,他还强调了治理绩效本位原则,认为应以各国的实际绩效在不同时点的前后变化作为治理改善的标尺,更加重视体现发展中国家增长瓶颈的项目目标。这些目标包括官僚体制的治理、反腐、行政效率、基础设施、数字政府、国家信息能力、社会安全、网络以及社会和谐等。在此基础上,席天扬强调了实践导向的重要性,应以治理指数为抓手推进实际工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进和发展。

33.jpg

雷镇环、刘诗尧发言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助理教授雷镇环分享了关于国家治理指数构建指向的研究心得。他指出,新建构的国家治理指数指标主要依据问卷调查数据和客观数据,并尽量减少对专家评分的依赖。目前,这一方案的可行性还在进行审慎论证。

国家发展研究院和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助理教授刘诗尧指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治理绩效评价上存在差异,专家和民众的意见不一致。专家和民众的分歧可能是由于信息维度和专业性的权衡趋势造成的。专家依赖全局信息,而民众则更依赖本地信息。在治理绩效评价中,如何在效率性和准确性之间实现平衡,是值得考虑的一个重要议题,需要各方共同关注和思考。

与会学者围绕治理指数建构、治理指标调整以及治理水平对比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席天扬和刘诗尧分别就不同问题给予回应。

44.jpg

关海庭作总结

在会议总结阶段,《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常务副主编关海庭强调了信息对称和交叉学科研究的重要性。他指出,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下,处理专家与群众观点差异的挑战性,并强调多学科交叉有助于提升研究的系统性、全面性和科学性,同时建议研究者深入了解群众观点,寻找信息对称的方法。

55.jpg

合影


原文链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举行“新时代论坛”第十二讲:国家治理指数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