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3日,由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主办的“新时代青年论坛”第九期在陈守仁国际研究中心举行。本期论坛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基础”,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的青年学者进行了主旨发言。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孙蚌珠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编辑部主任许宝友研究员主持论坛。
会议现场
孙蚌珠指出,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理论研究离不开哲学思维,尤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从哲学角度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在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特殊性的基础上,如何超越特殊性走向普遍性、超越副本模式走向原本创造等重大问题。
孙蚌珠致辞
许宝友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郗戈教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同中国特殊国情相结合的结果,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的结合,其中也选择性地汲取西方现代化过程创造的积极因素,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与民族国家的结合、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制度的结合、社会主义与作为生产要素的资本的结合,从而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创新。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所长王虎学教授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自觉日益深化,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在三个向度的理论创新:在实践向度上体现为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人学向度上体现为始终坚持人的现代化为核心;在文明向度上体现为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马哲史研究室副主任杨洪源研究员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征是超越资本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是创造人类新文明形态的核心领导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道路方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五大建设”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图景,彰显了新型文明形态的内在逻辑和实际内容,具有重大的世界历史意义。
学者发言(从左至右、从上至下:郗戈、王虎学、杨洪源、蔺庆春、王嘉、董彪)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蔺庆春结合黑格尔辩证法的分析,以“本质论”中的“条件-实质-活动”三个环节为理论框架,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从可能性走向必然性三个要求,即具有独特的现实条件和历史机遇、始终坚持人民性这一本质特征和不断推动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王嘉以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家庭概念为切入口,指出“个人离开家庭”是具有哲学意义的事件,代表了传统社会解体和现代社会形成的过程,但资本主义在变革人的存在方式的同时却成为现代化的破坏力量,人的解放成为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能完成的任务。
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董彪研究员认为,现代化成为我们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叙事主线,并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运用唯物史观“从后思索”方法的结果,正是因为中国式现代化从单向推进走向系统深入、从经验总结迈向原理构造而日益成熟定型,才为重新反思和凸显近代百年来现代化探索奠定了历史和哲学基础。
合影
在讨论交流环节,与会嘉宾同参会师生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理想社会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的对外传播等问题展开了进一步讨论,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
原文链接:新时代青年论坛“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基础”在北京大学举行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