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4日下午,由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主办的“新时代青年论坛”第十六讲“唯物史观与中国式现代化”在北京大学陈守仁国际研究中心中馆举行。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熙国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中央编译局原秘书长杨金海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吴英研究员作主旨报告,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行政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围绕论坛主题作交流发言。论坛由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助理尹俊研究员主持。
会议现场
孙熙国致辞
孙熙国介绍了“新时代青年论坛”的创办宗旨和发展历程,并对受邀参与这次论坛的专家和青年学者表示欢迎和感谢。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支撑,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共生为核心特征,是和平发展、胸怀天下的新型现代化。他指出,认真学习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理论、基本问题以及中国式现代化与唯物史观的关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杨金海、吴英作主旨报告
尹俊主持
在主旨报告环节,杨金海、吴英分别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唯物史观与中国式现代化作专题讲授。杨金海指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价值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但最基本的就是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凸显了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始终把社会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从理论上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展现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从实践上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对中国发展、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实践表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行得通,还优越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西方发达国家应该接受中国现代化成功实践的现实,并深刻反省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局限性,自觉破除“西方中心论”,避免西方现代化理论中独断主义的历史叙事,摒弃傲慢与偏见;同时,应该与发展中国家一道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事业。吴英指出,当前,唯物史观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今后,需要围绕唯物史观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阶段的历史定位、发展路径等重大历史和现实问题作出进一步深入阐释,唯物史观也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吴英指出,当前,唯物史观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今后,需要围绕唯物史观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阶段的历史定位、发展路径等重大历史和现实问题作出进一步深入阐释,唯物史观也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发言学者从左至右、从上至下:苏玉娟、许宝友、晏扩明、赵丁琪、蔡向宇、王先鹏
在交流发言环节,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行政学院)苏玉娟研究员从唯物史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入手,讨论了学术研究可能存在的“生长点”。她指出,关注青年恩格斯在唯物史观创建过程中的作用,注重从唯物史观出发研究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注重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际结合,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的新特点、新趋势。推进唯物史观与中国式现代化关系的研究,需要深化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关注学术动态,注重跨学科交叉融合。
《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编辑部主任许宝友研究员讨论了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人民主体问题。他指出,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标。人民群众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根本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付出和智慧创造。同时,人民群众应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受益者,制度设计要考虑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幸福安康应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晏扩明副研究员讨论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民族观问题。他指出,中华民族作为广义的国族概念,既不能单纯以民族主义的政治哲学来进行简单划定,也不能简单以共同体主义的政治哲学来展开抽象分析,而是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指导下进行具体的、结合中国现实实践的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建构我国多元一体民族观念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石,是符合中国政治实践和历史要求的政治共同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实现共同繁荣发展的目标和愿望。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赵丁琪助理研究员比较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不同特征。他指出,西方现代化道路是建立在对工人阶级残酷剥削基础上的、以资本利润为中心的现代化道路;是建立在对广大的非西方国家残酷掠夺和压榨基础之上的现代化道路;是建立在人对自然的剥削和掠夺基础之上、带来严重环境破坏与生态危机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四研究部蔡向宇助理研究员讨论了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问题。他认为,面对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深入,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总结我们党通过改革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历史经验,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为此,我们要聚焦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人才资源配置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等问题,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
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助理教授王先鹏讨论了构建符合时代需要的唯物史观解释体系问题。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不同于以往一切现代化道路的新特点,迫切要求构建符合时代需要的唯物史观解释体系,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成就进行总结与阐释。以符合时代需要的唯物史观解释体系为指导,在尊重历史规律、把握历史大势的基础上,正确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统筹好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实践自觉与理论自信、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辩证统一关系,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进程。
与会嘉宾同参会师生围绕三形态论与五形态论、大过渡与小过渡、唯物史观与思政课教学、生产力发展与分配正义等问题展开热烈交流研讨,进一步深化了对唯物史观与中国式现代化关系的认识。
合影
原文链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举行“新时代青年论坛”第十六讲“唯物史观与中国式现代化”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