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科研动态

科研动态

《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发刊词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性原创性理论

现代化是贯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重要主题。从世界历史看,现代化肇始于西欧,是以工业化为驱动力,以经济、政治、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等各个领域的系统性、持续性变革为形式的社会转型过程。在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秩序结构不断更新,新的文明形态持续生长,空前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不仅极大推动了社会进步、改善了人民生活,也唤醒了人的主体意识,极大提升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创造了历史条件。同时,各个国家和民族推进现代化的实践深刻表明,只有将现代化的基本要素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紧密结合,才能使现代化建设走上正确轨道,成功实现社会转型。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全新探索,贯通性地处理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特殊与普遍、民族与世界、自然与人文等重要关系,既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发展,也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这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也凝结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在推动民族复兴征程上的不断探索和不懈奋斗。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多年,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殖民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败无能,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

深重的民族危机和人民苦难,使得中国的仁人志士深刻认识到,现代化是扶大厦之将倾、救人民于水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路径。为此,中国近代以来的先驱者前赴后继,为实现中国现代化而英勇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各种运动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告终,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指明现代化的方向和道路,中国的现代化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领导和推进力量。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此中国人民获得了精神上的主动。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有了主心骨、领路人。

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为中国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原则,实现了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推进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指引中国大踏步地赶上了时代。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指明了发展方向,确定了总体蓝图和实施方案,推动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中国人民的百年奋斗历程表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中国共产党为坚强领导核心,以全体人民为依靠力量,以开拓创新、顽强斗争为重要手段,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借鉴和汲取古今中外的先进发展理念和有益经验,形成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百年奋斗历史和宏伟征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价值导向,强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艰苦卓绝的伟大奋斗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构建和构成现代化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时代精神谱系和精神支柱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以法治作为现代社会治理的基本手段,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主动适应数字时代治理特征,推动数字技术的应用和有效规制,不断加强国家治理数字化转型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独立自主,和平崛起,主张全人类命运与共、携手进步的现代化。沿着这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成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越走越宽广,将更好发展自身、造福世界”“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新贡献”。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及其成功经验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实践价值和世界意义。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它不仅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也证明了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打破了现代化理论中的“西方中心主义”神话,从而激励了发展中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及其成功经验蕴含着深厚的理论价值、历史价值和实践价值,具有巨大的发掘空间。正确深刻地认识、解读和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意蕴、实践意涵和世界意义,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深入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向世界呈现和传播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与实践成果,是摆在中国学界面前的重大理论命题和重要学术使命。

当前,海内外学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方兴未艾,在研究命题、分析范式、概念话语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形成巨大学术空间,需要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扎根中国大地,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敏感的问题意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提炼新命题、新观点、新思想,构造新概念、新范式,构建出富有解释力和影响力的主体性、原创性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知识和方法体系,以回应时代召唤、引领实践发展、服务建设需求,彰显现代化研究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深入研究、提炼和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事业。首先,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历史主动精神,从中国革命、建设、发展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出发,从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结合出发,从道理、学理和哲理层面,深入研究和阐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把握和阐发中国现代化的方向道路、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其次,需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分析和阐明其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关联,并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第三,需要与西方现代化、依附型和发展型国家现代化模式和理论进行比较分析,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进行有效对话,在比较中阐明个性,在交流中汲取精华。第四,需要集聚合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哲学社会科学诸学科领域的不同研究范式、分析视角、知识内容和研究方法的互补与融合。第五,需要打造开放合作的学术交流平台,创造协同攻坚的学术氛围和科研条件,构建有高度理论自觉的学术共同体。

北京大学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紧密相联。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北京大学以推进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亲历者和推动者、中国现代化成就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中国现代化经验的研究者和阐述者,这些既是北京大学的骄傲,也是北京大学的光荣。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北京大学考察,2次亲自主持召开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7次给北京大学师生回信、致贺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他勉励北京大学师生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当前,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了继承北京大学光荣传统,助力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北京大学创办了这份以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为主旨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它致力于深刻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探索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性和原创性理论、围绕国家现代化发展展开学术研讨,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深入研究国家现代化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为研究不同国家、来自不同学科、关注不同议题的作者提供成果展示、观点交流与思想争鸣的学术平台。我们希望有志于从事现代化研究、服务现代化建设的同道学友不吝赐稿、共同参与,与我们一起为推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性原创性理论体系贡献学术智慧。

2022年2月9日于燕园

原文链接:《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发刊词: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性原创性理论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